澳门新葡游戏网综合app平台-历史的错觉:那些容易被混淆的历史人物

新闻动态 /

你的位置:澳门新葡游戏网综合app平台 > 新闻动态 > 历史的错觉:那些容易被混淆的历史人物
历史的错觉:那些容易被混淆的历史人物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3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73

历史上有一些生于同个时期的人,他们或名字相似,或事迹相似而常常被认为是同个人,本文就来列举一些那些容易被混淆的历史人物。

桓齮和樊於期

不少学者认为桓齮和樊於期是同个人,例如战国史的作者杨宽,百家讲坛著名讲师王立群。杨宽教授说桓齮在肥之战被李牧击败后,就不见踪影,同时史记记载李牧在肥之地“大破秦军,走秦将桓齮”,杨宽教授认为之后桓齮不见于史料,此处的走是桓齮畏罪逃走到了别国,燕国那个得罪了秦王的秦将樊於期应当就是桓齮,桓齮变为樊於期当是通假字。

但杨宽这个说法问题不小,首先"桓齮在肥之战被李牧击败后,就不见踪影"这个说法就是不对,我们综合秦本纪、赵世家、李牧传来看。

十三年,桓齮攻赵平阳,杀赵将扈辄,斩首十万。王之河南。正月,彗星见东方。十月,桓齮攻赵。十四年,攻赵军于平阳,取宜安,破之,杀其将军。桓齮定平阳﹑武城。

后七年,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,斩首十万。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,击秦军于宜安,大破秦军,走秦将桓齮。

三年,秦攻赤丽﹑宜安,李牧率师与战肥下,却之。封牧为武安君。

在秦本纪中不见桓齮战败的记载,这可以理解,因为纪传体史书在传主的本纪或传记中往往会凸显其功绩,而隐去其败绩,这是纪传体史书的一大习惯。而关于李牧击败桓齮,则见诸于赵世家、李牧传以及其他诸多零星记载,李牧在肥下击败桓齮当确定无误,秦本纪则是只写桓齮拿下宜安,隐去了桓齮被随后赶到的李牧在宜安击败。但是我们说桓齮在此战后就悄无声息了吗?并非如此,首先是秦本纪中,桓齮在被李牧击败后并非直接全面溃逃,而是接下来还拿下了平阳、武城二地。

图片

桓齮

同时在《战国策·赵策四·秦使王翦攻赵》这一篇中,明确记载了桓齮参与了四年后灭赵之战。

秦使王翦攻赵,赵使李牧、司马尚御之。李牧数破走秦军,杀秦将桓齮。

也就是说肥之战桓齮败走后,或许确实没有之前那么受重用,灭赵时就不再让他独自领军,而是跟随王翦一同攻赵,而李牧也确实厉害,纵然是王翦领军,仍然被李牧破走数次,桓齮在某次被李牧斩杀。可以说,桓齮的戎马一生,从担任将军,再到最终战死,是比较清晰的,不存在什么出逃燕国,而史料中如果是将领出逃一般更习惯用“亡”字,而非“走”字,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应当是参考了《战国策》的记载所以写的是桓齮“奔还”。电视剧《大秦赋》中安排桓齮败于肥下后自杀,虽然时间上有问题,但认为桓齮算是死于李牧之手是没问题的。

其次,因战败畏罪潜逃说法也不靠谱,秦国战败没被处罚的将领多了去。往远了说,秦穆公对待于殽山中晋军伏击而惨败的孟明视、白乙丙、西乞术三人“素服郊迎”, “并且把三人官复原职, 愈益厚之。往近了说孟骜被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大败,紧闭函谷关不敢出战,也没因此就被杀,甚至把时间线往后来看,秦王政年轻气盛认为王翦灭楚要用六十万大军是人老了害怕,让大言不惭自称二十万大军可灭楚的李信率军伐楚,被楚国大败,秦王政因此大怒,亲自到频阳给告老回家的王翦道歉,说“李信果辱秦军”,这么一个既战败又让秦王政丢了面子的李信,他都没杀,反而在后来的灭燕、齐的战役中让李信担任王贲的副将。

所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,哪有战败一次就杀大将的,桓齮为秦将军攻城略地,功劳不小,而在被李牧击败的肥下之战前后,桓齮还攻占了不少城池,失败一次,但也是有功有过,怎么就值得他不顾家族和富贵荣华跑到燕国去。

图片

樊於期

韩王韩信和淮阴侯韩信樊於期

秦末汉初同时出现了叫韩信的名人,且两人相似之处不少:一同入汉,一同献策,一个献策后被封太尉,一个献策后被封大将军。都成了一方诸侯,都擅长军事,且战功赫赫,诸侯王劝进刘邦称帝时,楚王韩信排名第一,韩王信排名第二。都牵涉陈豨之乱,都和陈豨关系近,都怂恿陈豨造反。死于同一年。

图片

淮阴侯韩信

两人都出身高贵,韩王信是韩襄王后裔,而淮阴侯韩信曾被漂母说:“吾哀王孙而进食。”屠中少年说他好带刀剑。淮阴人说他虽穷但葬母规格与别家不同,要万家仰视。难不成淮阴信也是王孙?

两人都身材高大,韩王信长八尺五寸(项羽身高八尺有余,而韩王信身高八尺五寸。秦朝时的一尺大约23.1cm,韩王信至少有1.96米,比项羽还高。)淮阴侯信也被屠中少年说成:“虽长大,好带刀剑。”至少比一般人长大吧。从性格来看,两人都是贪生怕死之徒。项羽破荥阳之战,周苛,枞公英勇就义,而韩王信投降。面对匈奴围困韩王信又投降。淮阴信被屠中少年威胁下就钻裤裆成跨夫,一被人举报立刻送上钟离昧的首级。

长得应该都不错,韩王信的子孙韩嫣、韩说常与汉武帝同睡同起,十分受宠,这说明韩王信颜值基因可以。巧合的是淮阴韩信让滕公奇其言,壮其貌,说明颜值也不低,不然漂母也不会随便施舍,母性大发,不会遭到屠中少年嫉恨,霸凌。

正因为两个人有这么多相似之处,常被混在一起。

图片

韩王信

南阳许攸和关中许攸

又是一组同名同姓的名人,两人都是东汉末年的人物,都和曹操有冲突,南阳许攸与曹操是发小,后来成了袁绍的谋士,在官渡之战中反水献计曹操奇袭乌巢,直接导致袁绍大军溃败。后来许攸自恃功高,屡次轻慢曹操,每次出席,不分场合,直呼曹操小名,说:“阿瞒,没有我,你得不得冀州。”曹操表面上虽嘻笑但心里颇有芥蒂。一次,许攸出邺城东门,对左右说:“这家人没有我,进不得此门。”有人向曹操告发,于是许攸被收押,最终被杀。

图片

南阳许攸

关中许攸则是关中营帅,建安二十四年,许攸拥部曲不归附,而且有傲慢之言,曹操大怒,欲要出兵征伐。群臣都劝曹操,要对许攸采取怀柔政策,共同对付刘备集团这个强敌。曹操横握着刀放在膝盖,变色不听。后在杜袭的劝谏下,厚待、招抚许攸,许攸于是率部归附。

张俊和张浚

这两位都是两宋之际的人物,也有很多相似之处,都拥立过赵构,都抗过金(不放战绩都不咋样),都做过枢密使,都和岳飞、秦桧有过恩怨。淮西事变因为张浚的谗言,赵构放弃了之前定好的将淮西兵权交予岳飞的决定,直接引发淮西兵变,不过后来岳飞风波亭遇害,张浚力主为岳飞平反。而和秦桧的关系呢,曾举荐过秦桧,但很快就发现秦桧品行不正,且可能是金国卧底,成为反对秦桧的头号大臣;张俊一开始举荐过岳飞,后来附和秦桧,参与杀害岳飞活动。

图片

很多人因张浚与张俊不分,造成恶劣后果,如抗日战争时期,有愤青将张浚题写的城南书院牌匾误为张俊所写,将城南书院牌匾烧了。

图片

哥白尼和布鲁诺

不知道多少人记成了天主教火烧哥白尼,实际上哥白尼活到了70岁寿终正寝,被烧死的是布鲁诺,而且罪名也不是坚持日心说(毕竟哥白尼的日心说是被允许出版了的)而是搞多神论,被视作异端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